2015年绿色江河工作年报

2015年,是绿色江河成立的第20年。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环保NGO之一,绿色江河走过的这20年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从初创期民间环保的艰难起步,到突破瓶颈迎来新的发展机会,绿色江河伴随中国环保NGO一路成长,是实践者也是见证者。

从1997年绿色江河在可可西里建立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推动了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的进程,树立了志愿者参与藏羚羊保护的里程碑2011年在长江正源沱沱河建立中国民间第二座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通过志愿者招募和系列项目的实施,对长江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推动长江水源地垃圾污染状况的持续改善

从保护野生动物到关注生态移民生计,从关注个体到推动社区发展,绿色江河扎根于可可西里和长江源区,在这个海拔超过4500米的区域开展持续性的落地项目,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长江源区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

2014年,绿色江河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玉树州政府支持下,组建由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人类学者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植物考察队、野生动物考察队、人类学考察队,在曲麻河乡政府、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及措池村牧民的协助下,对烟瘴挂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进行全方位调查完成“烟瘴挂植物和植被调查”报告、“烟瘴挂峡谷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报告”。

2015年1月14日,绿色江河的“烟瘴挂寻踪—生物多样性考察”项目成果汇报和新闻发布在北京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青藏高原生态调查报告会上进行,经过2014年近10个月的定点观测,在长江源烟瘴挂大峡谷方圆40平方公里区域记录到雪豹、白唇鹿、马麝、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等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兔猻、猞猁、水獭、藏原羚、盘羊、岩羊、石豹和棕熊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缘毛紫菀、密生波罗花等有种子的植物200多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植物4种。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为组长的项目评审专家组高度评价了此次科考成果。调查结果使青海省政府明确表示不会批准烟瘴挂(牙哥)水电站建设项目,长江第一个大峡谷及以上500公里天然河道得到保存。

1460087603286063.png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5年,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绿色江河进一步扩大了调查区域,从2014年的40平方公里扩展到通天河流域的200平方公里。除了保留在烟瘴挂峡谷内的红外相机继续拍摄和记录野生动物影像外,进一步扩大观测和调查范围至长江源的班德山、通天河上游和措池村的夏俄巴山地区,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定期去野外收集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资料并进行设备维护,重点对班德山、通天河口、烟瘴挂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其中确定烟瘴挂措池村雪豹准确的数量;完成了《长江源区烟瘴挂哺乳动物调查报告》和《长江源区班德山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通过调查获得了更多的当地物种分布的第一手资料,为当地未来的物种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15年该项目共招募志愿者25位。

班德山:2014年,在牧民家进行走访和环保宣传的过程中,据牧民所述,在班德山区域曾发现过雪豹和棕熊的踪迹。2014年年底,志愿者在距离唐古拉山镇20公里的班德上架设了5台红外相机,用于观测和记录高原大型兽类的踪迹。2015年1月2日,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首次去班德山收集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资料和进行相机维护,其中3号机拍摄到雪豹的视频和照片,此外还记录到了猞猁、岩羊、雪鸡等野生动物的影像。此后的1月30日、3月20日、4月25日和6月3日,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多次前往班德山进行了相机维护和资料收取,拍摄到的资料多次证实了雪豹等珍稀动物在此区域的活动。特别是2015年4月25日,绿色江河授权深圳晚报首位报道了在长江源头首次拍摄到活体雪豹的信息和图片,随后中新社跟进报道,充分证明雪豹是长江源头地区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组成部分,有着无法估量的科研价值。腾讯、网易等对此进行了头条报道,包括新浪、搜狐、中新网、人民网、新湖网、中国青年网、凤凰财经、环球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新民网和光明网等各大媒体都进行了转载报道。

8月20日,保护站工作人员再次带领志愿者前往班德山收集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资料,并进行相机维护、存储卡更换等工作。

9月20日,保护站工作人员带领志愿者前往班德山进行此地点最后一次的红外相机资料的收集工作。在此区域设置的5台红外照相机已多次拍摄到了雪豹、棕熊等珍贵野生动物的影像资料,充分记录了该地点的野生动物踪迹和行为,设置此观测点的目的和工作已达成。5台红外相机拆除后将用于长江源其它区域的野生动物资料拍摄工作。

班德山野生动物调查重点调查了该区域的雪豹等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种群完成《长江源区班德山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报告》。1460087627707232.png

1460087642740532.png

雪豹上头条

通天河干流(烟瘴挂峡谷为通天河流经的第一段峡谷通天河烟瘴挂红外相机野生动物调查项目持续进行,其中,2015年1月至7月志愿者4次深入峡谷对红外相机进行影像记录提取和相机维护:时间分别为1月4日-9日,3月1日-5日,5月2日-5日,6月12-至15日。

1月至3月,烟瘴挂的冬季寒冷,河面封冻,项目人员只能借用牧民的马匹作为交通工具行进在峡谷之中,夜晚在野外或牧民废弃的土屋中过夜,完成40平方公里、39台红外相机的维护和影像资料收集工作。此外,还在烟瘴挂延伸的夏俄巴山地区新安装了5台红外相机,进一步扩大了野生动物观测记录范围

6月15日,在完成烟瘴挂红外相机维护和信息提取后,保护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14人的考察队前往夏俄巴山,开展了为期10天的营地建设和设备安装工作。在夏俄巴山上架设了5台高清云台摄像机,用于跟踪拍摄野生动物,同时,14套太阳能独立系统安装完毕,30平米帐篷营地搭建完毕,夏俄巴营地落成。6月19日,保护站工作人员才仁带领措池村4名“青年马帮”成员骑马从夏俄巴到烟瘴挂峡谷出口,行程往返100公里,架设了高清红外相机20台,把烟瘴挂40平方公里调查范围扩大到200平方公里。

7月通天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项目在夏俄巴营地持续开展,工作人员才仁带领3批共12名志愿者驻守在营地,观察拍摄野生动物影像资料,并维护拍摄设备。月取出的烟瘴挂野生动物影像资料中记录到了雪豹,白唇鹿,岩羊等珍贵野生动物的行踪。

8工作人员和最后一批志愿者陆续将夏俄巴山上的云台摄像机撤回,于8月10日顺利撤营。而40台红外相机继续设在野外进行持续的野生动物影像记录,后续工作人员定期出野外取回拍摄资料。

9月8日保护站工作人员带领志愿者进入烟瘴挂进行红外相机资料收集和维护工作。在青年马帮成员的协助下,用时2天拷贝了从夏俄巴山到烟瘴挂峡谷设置的所有红外相机的资料更换电池并取出11台红外相机的内存SD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继续开车前往夏俄巴周边地区取回8台红外相机,顺利完成所有任务。

根据拍摄到的天河区域新的雪豹影像,加上去年的调查结果,在烟瘴挂地区,已拍摄到的雪豹数量达到12只之多,在世界范围内均属罕见。

为进一步扩大研究和调查范围,明确长江源区的雪豹分布情况,10月1日开始又在姜古迪如冰川开展了冰川雪豹调查项目。由绿色江河会长杨欣老师亲自带领工作人员,以及动物学家连新明博士和志愿者前往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进行为期4天的调研活动。10台相机在姜古迪如冰川侧面一座高山7个监控点分布,其中最高一处安装在海拔5619米处。此行他们还到达冰川前沿对冰川退化情况进行考察深入冰川进行地貌形态的拍摄工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8月15日,青海省渔业保护监测站联合西南大学和绿色江河,一起对长江第一峡谷——烟瘴挂峡谷的水生生物进行科学考察。此次科考是第一次在烟瘴挂峡谷进行水生生物调研,目的除了了解该区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外,也是为在“十三五”规划时将烟瘴挂列入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除了考察鱼类,考察队员们还对通天河水进行了水样收集和初步检测,并尽可能收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据青海省渔业保护监测站申站长介绍,根据考察情况来看,烟瘴挂地区的水生生物种群保护的好,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这里的鱼类适应能力比较脆弱,等水源真的污染、种群出现危机时才保护就来不及了。

至此《长江源区烟瘴挂哺乳动物调查报告》,还联合青海省渔业保护监测站西南大学开展了烟瘴挂峡谷水生生物调研活动,完成了《长江烟瘴挂峡水生生物调查报告》。

长江干流源头通天河200平方公里流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为当地摸清生态家底,为政府做出相关决策给出数据和参考,为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依据。

1460087663399650.png

冬季进入峡谷收集资料,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

1460087679812163.png

工作人员在维护红外相机

1460087705444967.png

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夏俄巴山上安装云台摄像机

二、斑头雁守护与调查项目

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8小时就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每年春天从印度迁徙到青藏高原产卵孵化,10月又飞回印度过冬。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是它海拔最高的重要繁殖地之一,但这里每年被盗捡鸟蛋近2000枚,而斑头雁的全球野生种群数仅7万。

2012年,绿色江河以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为基地,开始实施斑头雁守护与调查项目,在斑头雁繁殖孵化器建立野外守护营地招募志愿者接力驻守,阻止盗捡鸟蛋者进入;帮助当地牧民建立野生动物巡护队;促进当地政府出台《关于禁止捕猎的通知》。2012年至2015年,4年间共有136名志愿者参与项目实施。根据连续4年的守护和追踪调查显示,长江源斑头雁重要繁殖地点之一的班德湖的斑头雁数量从2012年的1172到2013年的2000只、2014年的2523只、再到2015年2761只,四年期间数量增加一倍多,守护效果明显。

通过招募志愿者和动员当地牧民参与的方式,保证斑头雁在繁殖季节不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确保斑头雁在长江源地区的正常繁衍,同时开展班德湖区域和长江源区域的其他鸟类的基本调查和水质调查等,对斑头雁及其栖息的湿地进行调查与保护,提高当地社区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2015年该项目共招募志愿者20名。

班德湖鸟调工作平均每五天进行一次。期间,志愿者5月8日前往通天河进行一次鸟调,发现崖壁上有斑头雁筑巢现象,但数量不多;两次前往杰比湖鸟调,特别是最后一次,发现斑头雁数量减少,与当地修建公路干扰有关。从4月22日项目正式开始,到6月5日项目正式结束,对班德湖、杰比湖的斑头雁繁殖地进行了56天的守护和调查。本年度的首次正式鸟调始于4月27日,之后以每五日一次的频率进行,加上5月8日前往通天河考察岩壁上斑头雁筑巢情况的额外鸟调1次,和杰比湖鸟调3次,本年度共进行了13次鸟调。

2015年班德湖鸟调对斑头雁的计数情况分别为:1114只、658只、792只、1303只、1112只、858只、1268只、2077只和2761只。值得关注的是,本年度在班德湖观测到的最大斑头雁数值较去年最高观测量多了249只,再次印证了守护效果。完成了《2015年斑头雁守护行动调查报告》。

保护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利用每次当地居民和牧民来访的机会进行斑头雁保护宣传,至7月中已接待近700人次,使他们充分了解到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绿色江河的工作得到当地社区的认同,绿色江河帮助当地牧民共青团成立的野生动物巡护队在项目期间积极参与和配合工作。1460087832479967.png

在进行鸟调的志愿者

1460087855245195.png

一起开展斑头雁守护行动的当地牧民野生动物巡护员

三、“垃圾换食品”和“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项目

青藏高原牧区面积广阔,在人烟稀少且居住分散、距离遥远、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基于“分散收集--集中分拣--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垃圾处理方式的理念,通过“垃圾换食品”从保护站周边草原上置换出不可降解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使长江水源地和草场的垃圾得到清理;通过“带走一袋垃圾”在对当地社区和途经游客开展环保宣传的同时,依托青藏公路的优势动员过路车辆将分类打包好的可回收垃圾带至格尔木进行后续处置。

经过4年的实践,通过前期环保宣传---牧民回收垃圾兑换食品---垃圾回收和打包---动员途径车辆带走垃圾---就近城市集中处置的线性流程,将不可降解和有毒有害垃圾带离高原,这个垃圾收运和处置模式被政府和公众广泛认可,促进了当地政府清理长江源垃圾,申报建立垃圾收运体系。

2015年该项目面向全国招募了24名志愿者。

除了入户走访和宣传外,志愿者积极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4月25号,一年一度的闹日巴青年牧民赛马会在班德湖边举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参加了这个当地藏族社区的盛会,利用这个难得的大型聚会与当地牧民交流联谊,同时进行环保宣传,15名长江源第一团支部的共青团员及30多名当地牧民参加了环保宣讲活动,杨欣老师给当地牧民讲解垃圾对草场和水源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告知他们可以把附近草原的垃圾收集起来,送到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来置换食品或生活用品,用力所能及的行为保护好自己的家园。志愿者给当地牧民讲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宣传保护斑头雁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5月26日,保护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组织了首届保护站“垃圾”竞技运动会,以垃圾为道具,把日常垃圾分类回收打包过程中发现的乐趣和经验设计成了“垃圾寻宝”、“铝罐终结者”和“垃圾垂钓”三个小游戏,吸引了50多名当地居民和牧民参加,气氛热烈,在游戏和比赛的过程中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垃圾回收的重要性。运动会结束后,所有参赛人员还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关于绿色江河垃圾项目的报道,增进社区凝聚力,更加认同保护站开展的项目。之后,参加运动会的牧民捡拾并送来保护站一千余个各类瓶罐垃圾。

 7月25日至27日,唐古拉山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赛马大会。赛马大会为当地社区的盛事,保护站收到了社区邀请后就提前策划和安排了赛马会宣传活动并准备好了相关道具。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前往赛马实地参与,进行环保宣传和垃圾回收活动,并于赛后清理垃圾。赛马会结束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还入户拜访牧民,进行垃圾回访调查。

11月至12月,工作人员带领志愿者开展长江源熊害及垃圾入户调查,至12月底共走访调查了10户牧民。

2015年全年,绿色江河以垃圾换食品的方式从当地居民和牧民中置换出塑料瓶、金属罐等共计37146件,废旧纸板等约3皮卡车,包括唐古拉山镇镇区居民、唐古拉山镇生态移民小区、一大队、三大队和四大队的牧民都积极参与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活动当地武警驻军也都积极响应,将其收集的不可降解垃圾运至保护站分类回收,表示长期参与支持保护站的垃圾回收项目,还得到了当地军队运输单位的支援,协助运送打包垃圾到格尔木指定回收点。面向近千名当地居民、牧民、驻军部队和当地单位人员,以及2000多名途经游客开展了环保宣传,共计带走垃圾1002袋。

通过垃圾换食品的方法,不仅奖励更多牧民参与到垃圾分类回收的活动中来,也在无形中帮助牧民建立了“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的观念。带走垃圾的活动以交通便利的青藏线为依托,充分发挥保护站的地理优势,既减缓了生态脆弱地区的垃圾存积和污染问题,也向途经游客和自驾车辆做出环保倡导和示范,同时又在有后续处置能力的城市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这个模式得到了当地社区、专家以及政府的充分认可,将在该地区得到复制和推广。目前绿色江河已和青海省发改委达成了与2016年在青藏公路青海省路段建设和运转6-8个垃圾回收站的合作意向。1460088357426930.png

在赛马会上做环保宣传回收垃圾

1460088383730821.png

到保护站参与“垃圾换食品”项目的当地牧民

1460088409141830.png

打包垃圾的志愿者

1460088433704704.png

参与“带走一袋垃圾”的志愿者和游客

四、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正常运转

保护站是绿色江河在长江源地区开展生态环保项目的基地和大本营,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努力工作下,保护站全年正常运转,除了完成沱沱河水质监测、气象记录等基础数据的监测以外,还为其它生态环保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和协助,并在保护站外围积极组织和参与当地社区的互动,以及对过往游客进行环保宣传,成为青藏线上一个著名的环保标杆。

2015年共招募驻站志愿者24名。

1月至3月的冬季,保护站未开展野外项目,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克服零下30多度低温、缺氧、及沙尘暴等恶劣环境带来的困难,坚守在保护站,承担保护站的例行内部设施维护、气温监测记录、沱沱河水样提取、太阳能设备维护、净水设备和污水处理设备维护,同时解决了保护站围墙倾斜、井水冻结无法抽水、排水管冻结、电力故障等突发事件的处理。

4月以后,随着天气回暖游客增多,以及保护站野外项目陆续开展,志愿者们的常规工作还增加了接待游客,介绍保护站及项目开展情况,为来访游客和牧民播放环保宣传片,代理邮政业务,开展义卖以及为其他项目提供后勤保障和协助等工作。

7月至9月,为保护站各项目集中开展一年中最忙的时段,志愿者们除常规工作外发挥各自特长,在绿色江河微信公号推广与宣传、设备设施修理和保护站物业管理等方面都表现出色。还陆续开展了保护站义卖纪念品的制作和微视频的拍摄工作,以及对保护站的周边环境美化工作,完成了用废弃轮胎种草绿化,废弃的玻璃瓶制作挡风墙等种种结合创意和实用性的废弃物再利用工作

7月4日,保护站的“长江一号咖啡屋”正式开放,由志愿者负责运转,绿色江河推出了“贴在墙上的咖啡”活动,在保护站工作的志愿者和参与“带走一袋垃圾”项目活动的游客捐赠咖啡,咖啡屋的义卖收入款项也用于长江源生态保护项目。 

保护站于8月启动了保护站净水设备和管道的维护与更新工程,工作人员与志愿者都付出了辛劳汗水,实施了室外管道挖掘、伴热带更换和管沟沙土回填等工程,还完成了净水滤芯更换,维修伴热带控制柜、净水屋水泵更换等工作。

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中华扶贫基金会的资助和支持下,保护站的光伏电站扩建项目于7月12日开工,建设总功率为20千瓦。在保护站全体工作人员、志愿者及工人的努力下,该项目于9月25日顺利竣工并随后通过了验收目前保护站太阳能光伏电站总功率达到40千瓦,为清洁能源的利用做出良好示范。

1460088691197846.png

志愿者每日例行的气温监测和记录

1460088717772273.png

志愿者进行沱沱河水质监测

1460088748516574.png

志愿者进行每日例行的风速等气象信息监测

1460088789243372.png

志愿者在为到访保护站的游客进行讲解和环保宣传

1460088845823520.png

保护站管道维护与更新工程

保护站新增20千瓦发电功率的太阳能光伏设备.png

保护站新增20千瓦发电功率的太阳能光伏设备

、志愿者招募和管理平台的搭建

项目志愿者负责制是绿色江河开展项目的特色。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志愿者承担了大部分工作。经过20年的运转,绿色江河积累了一定的志愿者招募、管理和维护的经验。目前,绿色江河拥有一个志愿者招募和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每年有上百名志愿者通过这个平台走向长江源参与志愿服务。

    有鉴于此,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维西管理分局塔城野生动物救护站,希望借助绿色江河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资源,联合绿色江河共同招募志愿者协助保护区的相关管理工作和巡护工作。2015年共招募志愿者25名,除常规工作外,志愿者为保护区建立起了“白马雪山滇金丝猴”微信公号、微博,发起了“为滇金丝猴保护筹集红外相机”活动,通过众筹募得款项为救护站购买了40台红外相机,以及为保护区的护林员教授英语、还发起了关于针对护林员及其孩子的微公益项目,期望改善他们的物质条件;以及帮助有意愿的村民进行虫草、花椒、菌类等土特产品的策划与推销;进行年度游客数据统计分析;协助西华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开展收集猴粪、进行猴群肠道寄生虫检查和称重等科研工作。志愿者们的工作得到了保护区管理分局的高度评价。

志愿者收集猴粪进行检测.png

志愿者收集猴粪进行检测

为救护站众筹红外相机.png

为救护站众筹红外相机

   2015年,青海省川陕哲罗鲑保护中心也找到了绿色江河,联合绿色江河招募志愿者参与保护工作。2015年共招募志愿者6名,协助川陕哲罗鲑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展当地濒危珍稀鱼类的资源调查、水域监测、驯养繁育、基础研究和保护宣传等工作,通过交流宣传加强外界对保护中心工作的了解。

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投喂饵料.png

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投喂饵料

志愿者在玛可河参加鱼苗放流活动.png

志愿者在玛可河参加鱼苗放流活动

绿色江河将建立一个稳固的覆盖全国范围的环保志愿者招募平台及管理网络,继续为其他有需要的保护区提供志愿者和相应培训,横向扩展与各个保护区的合作链接。

六、其他

    2015年,绿色江河顺利通过了福特汽车环保奖的项目中期考核并获得较高评价。中华环保基金会认为绿色江河是一个敬业、执着、吃苦、专业的高原环保组织,工作对研究气候变化影响、高原生物物种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出于绿色江河工作成效的认可,中华环保基金会对绿色江河长期支持且款项逐年增加,本年度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资助50万元用于保护站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扩建工程。南都公益基金会本年度从机构是否具备引领性的成熟产品和服务、机构领导人和骨干团队的胸怀和雄心、机构是否处于发展突破的关键期、组织变革和运营管理提升是否为机构现阶段重要需求等方面充分考察和审核了绿色江河,最终通过审核即将开展与绿色江河持续5年的支持发展和陪伴成长。